首页 > 知识

攻击型手枪系统MK23,究竟是基石还是鸡肋?

更新时间:2024-05-18 20:53:11 阅读: 评论:0

攻击型手枪系统MK23,究竟是基石还是鸡肋?

连续开箱,钱包光光。(AR系列步枪开箱;AK系列步枪开箱)这几日闲来无事,在网上看枪解馋时,突然瞥见了一把魂牵梦绕多年,但总因为各(que)种(qian)原因无缘拥有的枪(不是害怕吃土塞牙,而是畏惧河东狮吼)。恰好正在苦思冥想下一篇写点儿啥,就它了!

故事会,开始了...

故事还得从80年代中讲起。当时,美国的海/陆/空+海军陆战队四军,外加打仗时才算军队编制的海岸警卫队(这帮家伙当时隶属交通部,现在是国土安全部。题外话:要是看官们有兴趣,以后可以聊聊美军内部鄙视链。想看的请把“想看”写在评论里),都有自己的旨在特种环境下进行特种作战的特种部队。太绕?多练练贯口就好了。

1986年的某一天,国防部把上述队伍(除了隶属交通部的那一支)划拉划拉都归到了美国特种作战指挥部(USSOCOM)的管理之下。毕竟嘛,把特种环境下进行特种作战的特种部队的特种士兵们组织起来,方便统一管理,也能多快好省地完成作战任务。

SOCOM小队

安排完了吃喝拉撒睡,没钱谁来给等宏观问题,三年过去了。大领导们开始着力关注细节问题。估计大领导也是一枪迷,我估摸着,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大领导一上班,一手油条,一手豆浆,就对着秘书翠花说:“那谁啊,你去,把咱家那啥,枪啥的拿来给我看看。”翠花一路小跑就去了。

片刻之后,大领导吃饱喝足,正要泡杯茶回办公室读报纸学习会议精神呢,翠花回来了。

“回您的话,枪我给您拿回来了,摆您屋儿里了,等待您的检阅。”

大领导高兴啊:哎呀,三年了,光解决钱的问题了,这下终于摸着枪了。哼着小调儿就进了办公室。一进门儿就傻眼了,满屋子除了枪就是枪,办公桌上,沙发上,连犄角旮旯儿的脸盆里都是枪。自己数数吧,120多,各有不同,摸了摸,还都不兼容。最气人的是,翠花下班了,办公室还得自己收拾。

办公室(←);领导脸(→)

玩笑归玩笑。但是USSOCOM里那互不兼容,又种类繁多的小型武器,确实让大领导很不舒服。

于是,炮制出了个特别为特种环境下进行特种作战的特种部队研发的特种武器计划。

第一个放在计划上做实验的便是制式手枪。因为执行任务时一旦长枪卡壳,战士们只能用手枪,所以冠名计划为Offensive Handgun Weapon System(即:OHWS,意为:攻击型手枪系统)

口径,大碗的香

SOCOM成立之时,美国国防部已经将Beretta M9选为了制式手枪。但总的来说,各个特种部队,只要队上有资金,就一定绕开M9。另外,大部分特种部队,从领导到基层,对.45ACP的打击力度念念不忘,而不太看得上9mm系列。

于是乎,领导大笔一挥,新制式手枪沿用传统的.45ACP。按图索枪

子弹有了,枪呢?

武器库里现成就有从二战到越战一直沿用的1911,那是要多少,有多少。可是钱,不花出去就不是自己的。领导果断决定:1911手枪,因为难以承受.45ACP +p的后坐力,所以枪的设计大大滴不好,制式手枪采用滴不能!

这玩意儿要多少有多少

SOCOM责成美国海军的武器研发所征集能够达到项目标准的手枪设计。

合同中,除了基本要求以外,还有三个必须:

必须可以承受.45ACP +P 的后坐力;必须有配套的消音器和激光瞄准系统;下面亮点来了:必须能作为特种部队的主战武器使用(所谓“攻击型手枪系统”)。

参赛选手

还有谁呢?说实话,没谁了。

当时SOCOM没有网站。大厂也真看不上这种竞标条件高,回报小,挣不到大钱,还容易损颜面的单。Glock彼时刚刚进入美国不久,尚未吃透市场,没有贸然行动。

1991年8月的一个闷热上午,SOCOM 写了两份一毛一样的研发合同,分给了Colt 和HK,让他们分别试制“划时代的”攻击型手枪系统。

Colt,作为老牌的美国军工小武器企业,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但恰恰是这经验和自以为与美国防部是老熟人的虚妄安全感却让Colt吃了大亏。从二战结束后,Colt就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一个1911吃一辈子。论及手枪设计,只要子弹条件够,就一定会在1911系列中出现(好像现在还有这种厂商,我就不点名了,你们AK家的注意一下就行了)。

一来二去,国防部的制式手枪合同在眼皮儿底下被Beretta抢走了,Colt懊恼不已。

所以,这次SOCOM攻击型手枪系统招标是Colt一雪前耻的机会,借此让大家再看看:我们等了这么多年,就是等一个机会,不是要证明我们了不起,是要证明我们自己丢的东西一定要自己拿回来!

(Beretta M9:手下败将,竟然还偷我小马哥的台词。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从左至右:Colt 2000、1911、Double Eagle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就算Colt撸胳膊挽袖子,殚精竭虑,想在短时间达到合同要求,却并非易事。最终仗着自己的经验,七拼八凑,整出了点眉目:1911的体型,All American 2000 的回旋式枪管,再加上Double eagle 的双动扳机和待机释放系统。Colt在最后一刻交了卷。

Colt 最后的OHWS 设计

相比Colt,HK 的优势就大多了。一直在研发的路上飞奔前进不说,HK当时正在研究以工程塑料为主体设计的Universal Service Pistol(USP)系列产品,以期摁死冉冉新星Glock。研究过程中,HK提出了众多划时代的想法。例如,在手枪上原厂配搭配件轨道(universal accessories rail),这比M1913皮轨安装在手枪上的时间可早了不少。当时,小型武器的配置光源,还停留在Surefire MP5护木设计上。那还是夜间光源要借助自然光,或者一手手电一手枪的时代。

说回正题。HK那天天在“走进新时代”的工程师,看到合同要求,第一反应大概率就是:des easy。然后就拿着USP回屋干活儿去了。

HK USP45 和 MK23的设计

工程师最终交出的,是个大号点的USP。套筒将近6英寸,改造后的主弹簧系统,有效控制了后坐力。12发.45ACP的容弹量,在当时来讲,也算是不少了。为了让枪的闭锁过程更加牢固,从而进一步提升精确度,HK 还在枪管设计上加了个皮垫圈。扳机力度也算适中平稳。

骡子和马,一起溜溜

94年,比赛正式开始。规则如下:每家出30个样品。先来一轮普通实弹实验,再来一轮加上消音器系统的实弹实验,最后来一轮恶劣条件实验。算出总分,分高者胜。赢家就能把合同拿回家。

本以为是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果,Colt 完败。

第一回合里,Colt 的设计就因为枪管故障败下阵来。之后,就没之后了,HK从Colt退出后,单枪匹马的接受着SOCOM的挑战。

SOCOM 实验结果表明 HK 的设计,枪管寿命达到了30000发之多。原本规定每2000发子弹可以出现一次与枪有关的卡壳情况,HK 的设计达到了平均每6000发才有一次故障,甚至有些枪可以达到每15000发才出现一次故障。在450次25米定点射击实验中,HK的精确度偏差大大小于1.44英寸的合同要求,并有65次达到了偏差小于1英寸。

毁坏性实验里,HK 不仅完美扛过了水下实验、尘土实验,还忍受了从华氏零下25度到华氏140度高温的温度实验。稳得一匹。

HK USSCOM OHWS MK23

毫无悬念。1995年6月28日,SOCOM正式采用HK的设计,代号USSOCOM OHWS MK23。USSOCOM属下的特种部队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有了统一制式的手枪。MK23也从此名声大噪,成了很多枪迷心头上的梦中情人。

唱唱反调,吐吐小槽

千挑万选,量身打造。在特种环境下进行特种作战的特种部队的队员们,对MK23,是喜欢呢?喜欢呢?还是,喜欢呢?

MK23 的扳机护环(trigger guard)可以容下一个拳头,不免让第一次拿起它的人莫名的怀疑:德国人到底是按啥体型外貌设计的MK23啊?12发子弹的容量虽然在.45口径手枪里算是多的,但是远远没有冲锋枪(submachine gun)和短管步枪的30发弹容来得痛快。

MK23和 MP5k 的比较

MK23 的体积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大吧,不能像冲锋枪一样抵肩,小呢,又不适合随身携带。一把“手枪”,加上消音器,激光瞄准系统,重量和当时的XM177相差无几。所以鲜少见到真的有特战队员把它挂在身边执行任务(各位要是见过,还请赐教,要是您说的是 solid snake 就算了)。

Mark 23 是他的真爱

是非功过任评说

随后的几年,特种部队的战术代代革新。反复实验,结论不变:只要战术技能设计到位,即使是常规的卡宾枪,在CQB的环境下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反而单兵作战能力往往因为这些常规装备而大大提升。

到近些年,由于作战环境的再次改变,诸如MP5, FN p90, B&T APC9k Pro之类的PDW(Personal Defense Weapon)远远超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同类产品。这些武器,远比MK23更加实用,更适合近距离作战的需要。

最后还是要说回特种部队的作战性质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年那些塞满领导办公室的120多种武器都是为了各种不同的作战环境思量再三选用的。

Seal, MARSOC, Delta(从左至右)各自都有心仪的武器

领导这一顿折腾,除了能在自己的政绩上可以说:“我任期内给SOCOM做了把手枪”以外,似乎无甚实际效用。海军的海豹突击队还在用MK25;陆军的三角洲部队仍偏爱1911。当年让HK和Colt打了半天,拼出的这把“塑料版沙漠之鹰”到底出勤率有多高,也许只有那些刀尖舔血的特战队员才知道。

虽然被人称为塑料版沙鹰,但是MK23从质量到生产工艺远远比沙鹰强

其实,所谓军用“攻击型手枪”,从名字上来看就与现实相矛盾。手枪再好,仍是手枪。在战场上,不过是长枪出意外后的替补队员,毕竟,全身武装深入敌后的特战队员,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往往是AK47,Fal,G3,他们会不会因为“攻击型手枪”的设计,就真的只带一支只有12发子弹容量的手枪作为CQB的武器?

当然,单单只看设计,MK23对未来小型武器系统的设计理念还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它第一次将“系统概念”用于手枪。革命性的配件轨道设计,让配件不再是长枪专利。手枪上的战术手电也在MK23的影响下,在警用和民用装备中普及起来。

它还第一次让原本非常挑剔的美国军队发现,以工程塑料为主体材料的手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精确度也没有传说中那么低。

它最成功的一点,恐怕还得算它给SOCOM领导层上的宝贵一课:实验室和理论研究中心里出来的武器,也许纸面上看着不错,但实际使用中或许会很鸡肋。

是的,我在网上看了半天下不了决心收购的东西,就是MK23。MK23是枪械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顺着碑向前望,优秀产品层出不穷。

当年想买的时候,没有钱,如今钱有了,想法变了。也许对许多人而言,MK23还是那支Ultimate handgun,但是对于我而言,它更多是个枪械史上的故事,博物馆里的陈列。记住它的价值,便已足够。

更多枪械知识,请关注公众号:寻枪记

本文发布于:2022-09-12 00:0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bsyshop.com/ask/xinxi/82/368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鸡肋   基石   手枪   攻击型   系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