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博坚持校企联融发展,创新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

京博坚持校企联融发展,创新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

“京博杯”公共艺术设计大赛终审评委。

近日,新文科·向未来“京博杯”公共艺术设计大赛圆满收官。最终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推送的作品斩获一二等奖,绝大多数奖项被国内高效斩获。此次大赛为创新落实2021年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加强“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成熟质量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径。

京博校企联融发展体系让新文科实现了新突破,让艺术、人文和我们的传统制造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2021年7月,为响应生态保护、绿设计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原则,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加强产品和零部件循环或重新利用,京博控股集团发起了以“绿设计、环保理念、创意生活”为主题的“京博杯”公共艺术设计大赛。大赛由京博控股集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主办,大赛以工业机械废弃物作为原材料,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设计、再创造,让工业机械废弃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以雕塑、设施和装置等艺术形式重新回归生活。

此次大赛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转化平台建设,加速了高校新文科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进程,推动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快速发展。大赛获奖作品将用于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京博控股集团科教旅游示范区)公共空间及工业旅游场景陈设,实现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创意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需求紧密结合,打造更生态、更绿、更具企业和地方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回顾京博0多年的发展历程,京博走出了一条校企一家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道路。2019年4月,京博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马韵升先生首倡“建设京博1基地”。即开放京博产业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上联融个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资源,带动地方个产业和产业链加入到产教融合的队伍中。从人才招引到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从科研与共育平台搭建到1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建设、从推进校企合作“1520”工程到京博“1”校企融创体系建设,京博1校企联融发展体系日臻完善成熟。

京博1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正式启动。

京博1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围绕“立德树人,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人才成长于实践中”的目标,服务高校硕博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教师四类体,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中试和产业化资源,为教学实训和科研转化提供平台,并提供衣食住行等资源,让人才成长无后顾之忧。京博按照人才培养层次不同,规划了基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硕博人才科研共育、“四新”建设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共育、基于“五即”的职业技术人才共育三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类型院校、行业企业的育人需求。

京博1模式获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可。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等先后考察京博1建设,山东省副省长汲斌昌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联合推广京博的经验做法;2020年7月,京博受邀向全省职业院校做了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认为:京博1模式开辟了先河,只要坚持做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京博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优秀单位,“京博1模式”写进国家人社部出版的首部《中国培训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2020年,京博控股集团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品牌创新研究院,系统化推进京博品牌高端化建设。京博与江南大学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为产教融合、新文科建设探索出了新路径。京博控股集团董事、首席运营官兼总裁汪君华表示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守正创新,不断开辟“新文科”建设新境界。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郭刚 通讯员 孙连康)

点赞(0)

Comment list 共有 6 条评论

21金维他 12 minutes ago 回复TA

新文科·向未来“京博杯”公共艺术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上海莘庄租房 19 minutes ago 回复TA

从人才招引到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18 minutes ago 回复TA

不断开辟“新文科”建设新境界

公鸡几点打鸣 19 minutes ago 回复TA

最终福建农林大学

沈大教务 8 minutes ago 回复TA

人才培养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